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经典优秀范文6篇
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经典优秀范文篇1
一、调研背景
上海师范大学第八届研究生支教团在服务地广西省田阳县的四所小学,选取了400名留守儿童开展了有关留守儿童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的调研。本次调研立足于支教团所服务的广西四所小学的留守儿童,希望通过本次调研了解服务学校内留守儿童们学习、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及需求,为今后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工作奠定基础。在调研问卷环节中,为了保证问卷的有效性,我们特意选取四至六年级的高年级学生进行问卷填写,并在填写过程中对调研目的、个别问题进行说明。调研数据真实可靠,统计认真负责,是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在此次调研的真实体现。此外,我们还通过留守儿童家访的形式进一步了解孩子们真实的生活情况,以确保调研的真实可靠。经过近两个月的努力,现将调研分析与报告公布如下,期待各位领导、专家与老师进行批评与指导。
二、调研结果分析
从家庭情况来看,有95%留守儿童所在的家庭基本都来自于低收入家庭,其中有56%的家庭月收入不满千元;与此同时,我们发现,这些留守儿童多为非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占调研总数的73%。由此可见,家中人口多、收入来源少是西部山区家庭父母纷纷选择外出打工的初衷。然而,当父母一方或者双方均外出打工时,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又如何得到保障?调研显示,有68%的留守儿童日常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等亲戚抚养,而令人担忧的是,这些抚养人中文化程度达到初中及以上水平的仅占26%,其余均为小学及以下的文化程度。据此可推断,留守儿童们在非父母亲抚养的生活中不但缺失普通孩子们所拥有的父爱、母爱,即使撇开抚养人的责任心不论,其抚养人的文化水平也很难对孩子们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帮助。
通过“家庭情况”的调研数据显示,留守儿童们经济生活困难、家庭生活缺少父母在旁关怀、日常学习得不到抚养人的有效帮助是留守儿童群体存在的普遍问题。
在初步了解留守儿童们的家庭状况后,问卷以孩子们日常与外出打工父母的了解与交流的角度切入,以对待父母外出打工的态度、日常生活的独立性与处事选择等方面,来探求孩子们的心理状况。
调研显示,父母亲平均每年在家少于3个月的情况分别为78%与74%,与此对应的是,由于长期在外,大部分父母亲对于孩子们的日常教育主要通过电话的方式,进行说教式、理解式的教育;然而,仍有38%的孩子连每月与父母交流一次都达不到。虽然如此,却有26%的留守儿童对于父母不在家表示出了愿意或无所谓的态度,根据课堂及家访的情况反馈,这部分孩子的学习成绩与行为规范往往有待加强;当然,大部分留守儿童们则体现出了超越年龄的成熟与独立性,有83%的孩子会经常或偶尔在父母亲外出打工期间感觉到孤独,但也有60%的学生对父母外出打工表示理解。在“对于父母不在家的感受如何?会痛恨父母吗?”的问题中,留守孩子们也体现了他们较于其他学生群体的懂事。多数学生表示父母不在家会感受到孤独和无助,也会很想念父母,但都表示不会痛恨父母,因为他们都理解父母,知道父母外出务工是为了家庭生计、为了供他们读书生活;只有极少数学生表示出对父母的痛恨,父亲或母亲在你年幼时就离开了他,没有让他感受到父爱或母爱。此外,数据表明大部分留守儿童们的心理并不闭塞,当他们心情不好或有心里话时,有近50%的学生选择与自己的朋友进行分享;然而,有些学生仍会选择自行解决与消化自己的情绪与心情,这一比例也达到了35%之多;愿意与自己亲属或老师分享心里话的学生分别只有10%与6%。
这一板块的数据提醒我们,留守儿童们的心理状况值得我们去关注,那些异于同龄人的懂事究竟是不是好事?那些少数极端痛恨父母、遇到问题自我解决的闭塞儿童是否为他们的成长埋下了更大的隐患?如何在父母亲不在身边的日子里帮助留守儿童们排除学习、生活、情感中的困难?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索并且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留守儿童日常学习方面,其学习成绩呈现出“橄榄形态”,在班中达到一般及良好水平的学生达68%;生活中,当自己做错事面临长辈及老师的批评时,近9成的孩子都能虚心接受,同时逾9成的孩子们在支配父母给予的生活费会选择勤俭节约,而在父母外出打工期间绝大部分孩子的人身安全也没有受到影响。这几组在学习与生活上较为乐观的数据都进一步表明了留守儿童们的成熟度与独立性。然而,那一小部分学习不佳、面对错误无所谓、人身安全受到过影响的留守儿童仍然需要我们予以关注。在社会高速发展、公益事业提速的时代下,我们所要关心的不仅仅是大众性问题,更应该关注小众化需求。况且,仍有61%的留守儿童认为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在于不在身边是有区别的;更有63%的孩子坚定地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对其学习有影响。根据以上客观选择题的统计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们对于父母在自己学习生活中重要性的认知总体呈现出3:2的态势,这说明留守儿童们面对父母外出打工这一情况时心情是矛盾的,是需要我们去进一步了解与疏导的。
这在开放性问题的统计中,孩子们给出的回答也验证了我们的推断。多数学生希望父母能增加在家陪伴自己的时间,也希望他们能多花时间关注自己的学习,但同时又矛盾地希望自己的父母不要过多操心,只要在外打工平安、多打电话和家人沟通交流就好。而对于学习生活中的要求,孩子们大多只表示希望在自己考得不好的时候,父母不要打骂他,如果考得好的话,可以有所奖励,比如带他去百色、陪他玩游戏、为他检查一次作业、在六一的时候给他们买一套新衣服和鞋子等简单的事情。这些平凡的希望体现了孩子们的童真,也真实反应了父母外出打工对于留守儿童们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负面影响。
本次调研从教师家访、学校关爱措施建立等方面就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进行了解,从数据显现,学校对于留守儿童群体的关注度并不高,甚至可以说当地学校几乎没有意识到留守儿童成长所面临的特殊问题。数据显示,每年一次或每学期一次被老师家访过的留守儿童不到30%,而根据支教团调研小组的进一步家访也发现,留守儿童并没有得到学校或班主任教师的特别关注,有60%的孩子表示,上学几年来,老师几乎没有来家访过。此外,所调研的四所小学也几乎没有专职的心理教师与办公机构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学习、情感予以帮助,这样的教育盲点所带来的影响也从孩子们“最希望学校为你们做的一件事是什么”一题中得以体现:大多数学生希望学校可以延长电话开放的时间或设立信箱,可以让自己多跟父母打电话沟通或者收到父母的信;还有学生希望学校能提供专门的心里辅导教师或教室,能够有人能听他们倾诉,不再孤独。
通过这一系列的数据及支教团调研小组近一年来的实地了解,我们认为当地学校教不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都没有给予留守儿童特别的关注。然而,在家庭环境无法提供这些孩子们所需要的教育与关爱的现实情况下,这些责任无疑就要落到学校;再者,作为西部山区的寄宿制学校,教师是与孩子们日常接触最频繁的,也是最容易发现问题的,因此,加强学校教育对于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关注度是急需的。
三、留守儿童关爱措施建议
1.筹建留守儿童办公室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
成立关注留守儿童成长的办公机构,在关注校内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的同时,要完善留守儿童档案,记录监护人、临时监护人与其父母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要定时、及时地向其监护人、临时监护人和外出务工的家长通报学生的成长情况,形成学校为主、家庭为辅的教育局面。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学校、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谈,主动关心关爱,主动发现问题,积极开展各类结对帮扶工作,提高留守儿童及其家长对学校及教师的亲密信赖度。
2.设立“留守儿童之家”构建全方位的关爱体系
区别于办公机构的基础性设施,学校应设立“留守儿童之家”此类真正针对留守儿童开放的关爱场所。从留守儿童的角度出发,建立以爱心投递、亲情热线为主的沟通方式,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便利,有条件的校舍可安置电脑,按实际需求为留守儿童提供与父母视频交流的机会;还应建立健全教师家访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真正了解孩子们的真实想法与需求,并以此调整关爱措施。此外,要重视临时监护人的教育、监督工作,尽可能向临时监护人介绍一下教育孩子的常识,开设一些简单易懂的培训,让他们更了解孩子,从而更好地引导、关爱孩子。同时,要充分利用春节等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黄金季节”,多与留守儿童家庭沟通交流。
3.将关爱融入日常教育将关爱行为化作一种习惯
对于每个人来说,家是温暖的,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学校就是他们温暖的家,老师就是他们对他们全权负责的“父母”。在教育教学工程中,要格外留意留守儿童的情绪变化,要学会默默地予以关爱。可以在班级建设中,增加留守儿童的职责,通过担任班干部、课代表增强其自信心与责任感,以此促进其学习、生活的规范性。此外,应当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一方面能吸引留守儿童兴趣,增加校园生活乐趣,更能缓解部分孩子的厌学情绪;另一方面,通过学生自助筹备“六一晚会”等机会,将活动准备期间的任务更多地让留守儿童们担当,增加他们与老师、同学间的交流,在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留守儿童是敏感的,是需要学校与教师细心去关爱的,只要在日常行为管理、教育教学过程中将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予以留意,定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总结
支教团调研小组的感悟留守儿童无疑是一支特殊的群体,我们通过调研不只看到这一群体内心的孤独与闭塞,更能看到这一群体的自立与坚韧。与父母的聚少离多不是他们走向极端的根本原因,他们在生活物质上并不十分匮乏,他们更多是内心世界对爱的一种渴望,这种爱不只是父母可以给予的,他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扮演“父母”的角色。在这其中,学校、教师无疑应当承担这样的角色,而作为来这里支教的老师,我们也有责任、有义务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协助当地学校引导留守儿童们健康成长。
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经典优秀范文篇2
据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父母打工年限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他们不只是一群缺少父母照看的人,他们更像是这个时代的孤儿,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而存在,他们的存在与我们也息息相关。
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真心有爱并持续被恩典推动的人奉献参与。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这是造成在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根本原因。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到城里打工拼命挣钱,争取或获得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们又因为在城市里,或自身难保,或无立锥之地,无法将他们的子女带进城里,留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为了生活或生存,他们不能够轻易的离开自己的工作,不能轻易的离开城市,就是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双重矛盾中,留守儿童虽然有父母,但是他们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
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鲁迅曾发出“救救孩子”呼声,现在是该“救救”留守儿童的时候了。
留守儿童社会相关问题如下:
一、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
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留守儿童中大部分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但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外务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几年都难以给孩子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见一次面,以此维系亲情很难勾通思想,倾听烦恼,给孩子予以足够的关怀。有的父母多年不与孩子见面,至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
二、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
尽管有许多留守儿童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求学愿望,然而,留守儿童实际学习情况却不容乐观。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留守儿童只有2%的成绩优秀,10%的成绩中等偏上,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和相当差的却占到了88%!这主要是由于心理问题的干扰以及学习自控力较差所造成的。在大量的问卷中,有绝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反映无人督促学习,这影响了他们自控力的形成。
三、监护人缺乏保护意识导致的意外伤害比例较大。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属于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对突发性事件也缺乏应变和自救能力,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加上不少留守儿童上学路途较远,经常起早摸黑赶路,人身安全令人担忧。
四、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
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不服管理、我行我素。
五、监护人自身综合素质偏低。
调查发现集留守儿童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与孩子在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
留守儿童心理相关问题如下:
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且表现为隐性,不容易发现但影响深远。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
性格柔弱内向。
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是与父母亲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在调查中发现,有21.1%的外出务工父母一个星期左右和孩子联系一次,34.1%的一个月联系一次或很少联系。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这种长期的父母分离导致孩子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自卑心理障碍。
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父母不在身边的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据调查,仅有15%的孩子能够自觉学习,大多数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学习。还有不少孩子上网成瘾,荒废学业,义务教育没有完成就流落社会。
寂寞无聊心理。
父母的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失落,感到寂寞,进而产生心理骚动和抑郁等问题。一位初三的女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妈妈,你知道吗?自从你和爸爸还有弟弟走后,我一个人在家里由多么的寂寞,有多么的伤心。自从你们走了以后,我几乎没有笑过,多么怀念以前我们在一起的时光。”这种寂寞的心理必然导致精神上的空虚,进而可能导致行为上的出格。
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
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调查显示,54%的留守儿童和他们的临时监护人有矛盾,其中15%经常有。53%的留守儿童表示学习上遇到困难感到无助。39%的留守儿童表示曾经受到同学的欺负。
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和社会无情。
总结:
大家都知道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起点,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人类一切教育的基础,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而留守儿童由于第一监护人出现缺位,导致诸多社会问题和心理问题,对于我们能做什么呢?
也许我们再怎么努力也不能替代他们父母的角色,但是我们可以做一个属灵的父母,用一颗为父为母的心肠,切实地去关心和帮助他们,体恤他们的忧伤,用无条件的爱去爱他们,陪伴他们成长,教导他们走正路……
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经典优秀范文篇3
“我想,如果我的手伤了,妈妈可能会回家,因为上次我的手伤,妈妈就回来了,还买了好多好吃的东西。所以我要经常伤我”这是湖南省涟源市的一个小山村里一名留守女孩的一句话,来自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聂茂和他的课题组成员两年间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在这两年里,他走访了湖南、安徽等省的许多农村,发现了留守儿童“触目惊心的生存状态”和“可能危及到农村未来的严重问题”:一个事例,2005年5月31日深夜,湖南省涟源市荷塘爆发山洪,12名儿童被夺取生命,其中11名为留守儿童;两个数据,聂茂教授讲,“很少能遇到让你感觉活泼、健康的留守儿童,可能20%都不到。”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使得大约60%的留守儿童出现了轻度、中度的心理问题。
奥运在即,奥运的主题曲《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在中国的大地上回荡了很久了。我想中国的儿童,无论城市的,还是农村的,都有同一个梦想——和自己的爸妈在一起,得到父爱和母爱。然而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农村的青壮年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到城市谋生。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孙立平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农民工从哪里来”,拨开思想上的迷雾,我们逐渐发现了真相:源源不断的农民工涌入城市,不是因为农村的劳动力过于富足,而是因为种地根本不赚钱。所幸这是几年前,在农业税以及其他的税费取消以前,近年来,党的政策一直在改变,相信境况会有改观。由此可知,做了父母的农村青壮年丢下了儿女去打工实属无奈之举,其实他们到了城市里,依然没有摆脱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地位,因为出身被歧视,因为弱势受欺压,此类的事常有发生。缺乏关爱的留守儿童和应该施爱的打工父母都是受害者,那么谁是凶手?
有学者指出,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农村不仅在经济上受到城市工商经济的挤压和剥削,而且最沉重也最悲凉的是对人才的掠夺。勿庸置疑,人才来自教育,绝大多数的人要经过正规的学校教育才能成才。因此姑且把农村里的受过教育的人都算作人才。分析一下这些人的去向,又会发现一个触目惊心的事实:农村籍的大学生毕业后,不管他有没有回来建设家乡的愿望,就他们中间的绝大多数人来说,农村都没有供他们发展的平台。此外,还有农民工,孙立平教授的调查表明,他们绝大数具备初中或高中文凭,属于“农村精英”,然而也外流了。流出的原因几近相同,没有致富的平台,种地仅能度命。因此,从人的角度来说,农村问题的根源是一个建设人才不足的问题,发展的出路就是给建设人才构建一个发挥作用的平台,施展拳脚的舞台。
平台的构建是可以从长计议的,而留守儿童的现状是急需改变的。报道中提出一个解决方式——农村寄宿学校,在学校里,孩子们像兄弟姐妹一样,俨然一个“亲情家庭”。但问题依然存在,一个男孩几年未与父母联系,忧伤地说:“爸爸妈妈还不回来,我就长大了,他们会不认识我了。”一些问题可以说是积重难返,并且存在的越久远,你越难发现最初的祸端,以致解决起来,犹如面对一团乱麻,找不到头绪。即使找到了也一时不能有效解决,只能等待发展解决问题。但是暂时的发展、虚假的繁荣也会掩盖和制造问题。马丁路德金有一个梦想,希望有一天,黑人和白人的孩子能够生活在一个平等的国度里,平等地被对待,我也有一个梦想,有一天,农村的儿童和城市的儿童一样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家庭里,有爸妈陪在身边,不再缺乏教育与关怀,父爱与母爱。敢问路在何方?
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经典优秀范文篇4
近年来,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规模的不断扩大,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留在农村,由此产生了一批特殊群体,即“留守儿童”。今年上半年,宝鸡市金台区妇联对我区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开展了专项调查。通过采取走访农村留守儿童学校、留守儿童代表,听取区教体局及镇街中、小学负责同志汇报,开展座谈讨论等方式进行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一)基本情况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因为多种原因,他们的子女多数被留在家里,成为留守儿童,而且留守儿童的人数在不断增加。从调查的情况看,全区农村长年在外务工人员有7.5万人,父亲在外务工人员有11268人,母亲在外务工人员有6872人,占全区在外务工人员的25%。在留守儿童中,由父母一方照顾的有11561人,占留守儿童的64.4%,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的有5298人,占留守儿童的29.5%,其他亲人照顾的有1069人,占留守儿童的6%,独立生活的有 22人,占留守儿童的0.1%。我区农村在校生7318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留守儿童人数是1056人,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的14.4%,有的学校留守儿童比例比较高,如硖石中学留守学生比例占学生总数的74%。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父母外出打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经济状况,为留守儿童教育成长提供了必需的物质条件,利于留守儿童自立自强性的锻炼。但同时,也使留守儿童教育生活面临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
1、教育情况令人堪忧。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完整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亦不容忽视:一是“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令人担忧。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留守儿童”与祖辈等生活在一起。监护人普遍年龄偏大,且文化程度较低,他们精力和能力都有限,只能照顾孩子们的生活。大多数监护人错误认为孩子接受教育只是学校的责任,缺乏与学校必要的沟通;调查中发现,85%以上的监护人没有参加过家长会,12%的监护人偶尔辅导孩子学习,仅有3%的监护人和老师联系。二是农村基础教育师资薄弱。农村中、小学除了文化课教师之外的其他专业教师非常缺乏。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跨多个专业带课较为普遍,所以只能实行大众化应试教育,不能给学生更悉心的关怀。而“留守儿童”学习上不积极,性格孤僻,成绩较差,很难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三是外出务工父母对“留守儿童”教育不科学。部分外出务工父母为提高孩子的生活水平,经常给家里寄钱、寄物,导致一些“留守儿童”身上零花钱较多,这很不利于学校对孩子进行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思想品德教育。
2、双亲关爱缺位导致留守儿童孤独感增强。
“一个母亲,能胜过100个教师;一个父亲,能胜过100个校长。”儿童正是情感、品德、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和缺乏联系,得不到父母的关怀和温暖,生活上缺少必要的关爱,而隔代监护型和亲友代管的孩子,爷爷奶奶或亲友通常是只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教育管理方法比较简单,孩子思想波动且出现心理障碍时,不懂得及时沟通,常常使留守儿童因缺少心理慰籍而产生较强的孤单感。在调查中显示,65%的留守儿童表示缺乏安全感,希望父母留在身边,35%的儿童表示理解父母,但希望父母能经常回家看看。有些家长在认识上产生偏差,错误认为不管学习成绩好坏,打工是条不错的致富道路,产生“不上学可以省很多钱,不上学可以挣很多钱”的观念,导致孩子的学习积极性降低。农村中将会出现“富了一代人,而垮了几代人”的现象。
3、性格行为存在缺陷。
由于正常的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农村教育环境的不理想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渗透,使得留守儿童形成了典型的个性特征和行为缺陷。集中表现为:任性、自卑、郁闷、失望、敏感、孤独、不安、胆怯等。祖辈的溺爱,造成留守儿童我行我素、不尊敬老人、固执倔强、情绪波动大、爱发脾气等不良性格。在学校常常表现的不合群、易嫉妒、叛逆心理严重,不能与老师和同学和平共处。而且由于留守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可塑性大、自制力差、缺乏成人适当的约束和科学的引导,使其极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和影响,很多儿童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遵纪守法表现较好的占20%,一般的占60%,差的占20%。如:一留守儿童王某13岁,其父外出打工,家庭条件较好,其母对他溺爱有加,要什么给什么,使孩子养成了不良的习惯,经常出入网吧、游戏厅,钱花完便出去偷盗,多次被派出所叫去进行批评教育。
4、安全方面得不到保障。
面临拐骗、打架、斗殴、交通等方面的安全隐患。由于学校与家庭之间安全纽带衔接不上,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留守儿童年幼无知,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如:蟠龙镇一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由上年纪的爷爷奶奶照看。8岁上一年级时,放学回家无人接送,遭遇车祸。后又因调皮爬树摔断了胳膊,此后一直赋闲在家,到11岁才上一年级。
5、政府、社会关注不够。
留守儿童在成长期需要家庭、社会的关爱和引导。目前他们尚处于心智未完全成熟的阶段,缺乏对社会生活事物的准确判断,没有父母在身边交流、教育和疏导,让他们面临了更多的疑惑和不安,目前社会上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调研发现,教育、民政、关工委、团委、妇联等部门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开展了一些关爱工作,但覆盖面还是很小。如:学校尚未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村委会也没设立外出务工人员花名册,相关部门对留守儿童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尚未进行政策性的思考等。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
留守儿童教育、生活、安全等问题的产生,除了留守儿童自身的因素,还有来自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的原因。
1、社会原因。城乡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需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家庭原因。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即: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同时,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而留在家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3、学校原因。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留守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和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老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这一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
二、对策和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一问题,不仅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外出打工人员的家庭和谐,但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参与。针对目前留守儿童中存在的问题,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外出打工的父母要妥善安排好子女,肩负起管理教育子女的责任
父母迫于生计离开家乡外出打工,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城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的稳定发展都起到了推进作用。但不能以耽误孩子的教育为代价,富裕了经济,影响了孩子,是得不偿失的。一个家庭中夫妻不要同时外出,一方外出打工,一方就近打工兼照料孩子。有条件的父母要把孩子带在身边。把孩子留在家的父母,要经常探视孩子,多与孩子联系,勤于与孩子沟通,把教育内容融入其中,随时解决孩子的思想和情感问题,多鼓励、多赏识。让孩子心情舒畅,快乐成长。家长应主动与孩子的任课老师、班主任加强联系和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孩子的情绪和学习情况以及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家长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
(二)学校要加强管理,倾注关爱
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作为一项主要工作内容,常抓不懈。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进行统一部署管理。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包括留守儿童道德品质、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监护人的基本情况,监护人对孩子和管教方式;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
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应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安全上,学校要开设安全教育课;在生活上,要无微不至,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给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班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对于一些留守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处理,耐心的进行说服和教育;定期家访,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相互沟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开展"体谅父母"等活动、将心理咨询室引入农村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等。
(三)加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力度
1、要加强舆论宣传。特别要加大对《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强化外出务工家长对子女成长的监护责任和教育责任,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打工致富与教育子女的关系。
2、强化社会关爱。充分发挥各部门、各单位的作用,组织机关干部、社会热心人士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帮助引导他们成长。建立社区帮扶中心,农村帮扶队,集中在课外教育管理。共青团、少先队要挖掘组织优势,多开展青年志愿者、手拉手等主题活动,更好地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3、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本地就业机会。大多数农民外出务工的主要原因是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因此,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鼓励务工返乡农民工在本乡本土创业,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加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让农民就近务工,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
4、大力发展寄宿制学校。寄宿制学校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缺失的办法。就目前的情况看,寄宿制学校条件还不是很好,留守儿童多数是跑校,有的借住在亲戚家,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增加了难度。建议加大力度尽快建立、完善寄宿制学校,让留守儿童生活在老师和同学的关爱中,在温暖的集体中健康成长。
5、积极构建社会监护网。建立以基层党政组织为主体的行政村管护网络,完善工作机制;建立以学校教职员工为主体的学校帮护网络;建立完善与监护人的沟通联系制度;建立以群团组织和志愿者为主体的社会关怀网络;从思想、情感、学习、生活等方面关心、关爱、资助家庭贫困的留守儿童;建立以部门为主体的法律保护网络,切实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打击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留守儿童”教育的共同体,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导,社会教育是补充。三者必须相互配合,通力协作,共同构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监护体系。
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经典优秀范文篇5
一、基本情况
隆兴中学地处道真县的隆兴镇镇所在地的正东西方向150米处。是一所半封闭式管理学校,是人民满意的镇级初级中学。全校在校学生954人,其中留守儿童达463人,留守儿童数量较大,留守儿童的出现不仅影响着正在成长中的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而且还给学校、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为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和教育情况,我对隆兴中学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约占全校在校学生总人数的50%,这些子中50%以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活无助,学业失控、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生病得不到父母的及时照顾等诸多因素和问题。现将我这次调查的情况报告如下:
二、总体现状
1、留守儿童分布
我校在校学生954人中有留守儿童463人,占47%,其中女童有213人,单亲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有398人,占留守儿童的83%,父母均在外打工的占17%,随父母进城生活的流动儿童占31%,从留守儿童的年龄看,他们的平均年龄在12岁,女平均年龄为12.1岁、男孩子的平均年龄为11.7%,从教育分布看,6--15周岁的留守儿童占总数90%以上,从留守时间上,在家乡留守时间为1--3年的占总数67%,留守3年以上的占78%,有80%的留守儿童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未收到父母的电话,40%能在一年中见父母一次,有30%的留守儿童一年也未见父母一面。
从以上数据显示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比例较大,随着追求城市化发展趋势,出现了为子女的成长奠定相对较好的经济后盾的偏激思想,外出务工农民越来越多,留守儿童成逐年上升趋势.同时,留守时间较长,年龄较小,留下儿童缺乏自理自控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缺乏家庭的温暖,俗话说:“父母是家的象征”,而留守儿童是有家而得不到家的温馨和温暖。
2、留守儿童的监护
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有66%是单亲监护,34%是隔代监护,4%被托付给亲友监护,有1%无人监护,姐弟兄妹一起读书,由哥哥或姐姐管理和支付经济,照顾弟弟妹妹,两个未成年人如何能管理好自己和照顾他人呢?
3、留守儿童的学习和养成教育
据调查显示,74%的留守儿童成绩较差,在双差生中留守儿童占极大比例,即使成绩很优秀者,但心理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成绩好的所占的比例相当小,可留守儿童的经济销费是其他人的两倍以上,这种孩子的家长认为多给生活费好像是父母支撑他们成长的有效方式,可恰恰给留守儿童创就永远不可满足的天堂,他们好吃懒做,说慌、打架、抽烟、喝酒、沉迷于游戏网吧、拉帮结、参与赌博、盗,抢劫现象占10%左右,只是程度有别给学校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三、留守儿童形成的原因
1.主要原因
留守儿童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是家庭经济问题,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出现也就成为了必要.
2.家庭原因
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直接影响未成年人的行为,心里健康,人格和无智力发展,尤其是0-16周岁的孩子是人生行为习惯和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可是这一时期恰恰成为与父母沟通和交流的空白,家长们认为只要给孩子们创造优裕的物质条件就能弥补这一感情心理失,物质上的支助当然是必要的,可家长不能扮演孩子的学习和身心发展的旁观支助者,造成亲情洪爆,性格的畸形和心理畸形等严重逆反心里是产生心理障碍.。
3.学校原因
由于教育资源匮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不足,有的由于班额大,教师教学任务重,心有余而力不从,对留守儿童的关爱难以入微,与家长的联系沟通难以实现,即使负责的老师也不能完全的取代家的温暖,导致留守儿童厌学,辍学或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甚至是意志力极弱,给人类的素质带来极大的不利,同时现在农村的教材内容以城市教育为参照严重脱离农村的实际,加之农村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寄宿制学校较少,办学条件也不易改善,无法对留守儿童进行统一的管理,从而就导致留守儿童社会化的不足。
4.社会原因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追求城乡一体化,外出农民工孩子在外就读难以进入就近公办学校,只能入私立高收费学校,介于经济因素和教学质量关系,农民工孩子被迫留在家,况介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两基”的约束,中考,高考制度形成的壁垒,以及教材的选用等,不得不产生留守儿童这个群体.留守儿童年幼无知,判断能力极弱,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深深地吸引着他们,如,互联网,影碟等传播媒体,使之被深入庸俗,低劣的细胞,极大地影响了人格的健康发展.
四、存在的问题
1、生活学习方面
由于农村经济因素,在外务工忙于紧张的工作中和急于经济收入,留在家中的单亲也忙于农活,给孩子生活上照顾欠周到,沟通交流较少,对孩子的关爱甚微,更谈不上应有的家庭教育。可以说是重养轻教,顾此失彼,致使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行为乃至心理畸形。
2、隔代监护,力不从心,性格畸形
据调查情况得知,留守儿童隔代监护占较大的比例,祖辈年龄较大,所处的时代差异,文化程度较低,观点不一,难以沟通,要么是生活的要求给予充裕,要么是淡薄意识管理,任其自由发展,为所欲为,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以至于任性放纵,或者是心灵孤独情感淡薄等不限后果。
五、建议和对策
根据以上数据显示,结合调查情况,我认为,留守儿童工作不是一个人或一个单位和集体就能解决的问题,分布广泛,涉及的问题较多,是一个政治工程,是一个社会工程,是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甚至是全人类关注的焦点,他将影响人类整体素质,影响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因此,需要得力的具体措施,各级部门的公同协作,并具有实质性的权利和政策性才能保障留守儿童的正常成长。对次,特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
1、增强家庭教育力度,提高家长素质学生集家庭,学校,社会三大教育为一体,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的成长起着一个引导的作用,建立有效的家庭教育活动场所,对广大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培训,有效地走进农村家庭教育的全面发展,建立具有正确,科学监护的理念,提高监护水平和教育水平,为学校教育奠定基础.
2、完善学校教育基于留守儿童大部分时间是生活在学校,学校要建立健全的留守儿童挡案,模清模实模全留守儿童的情况,搭好学校与家庭这座红桥,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心理培训,进行加强对留守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学习习惯的培养.帮助孩子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热爱劳动,增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观念和责任意识.学校对其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培训,帮助他们,配合学校教育管理,使之形成学校能取代家长的温暖.进行多元化教育,增加一些有助于—调节儿童心理和生活能力的训练内容,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3、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各有关部门依法加强对网吧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的治理,所有网吧终端设备必须装封堵不健康内容的过渡软件等相关要求,同时,控制校园周边的小滩点出售给学生烟、酒和小食品,是未成年人自然而然地养成了乱扔垃圾的习惯。
4、培训一批“留守儿童”第二监护队伍,成立以家庭学校总校讲师团,定期召开家教和咨询,开设隔代监护培训班,临时脱管亲属班,通过知识讲座,让“第二家长”懂得照顾孩子的知识,学好教育的方法,掌握管好、培养教育好孩子的本领。
5、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热线,通过各种途径与留守儿童的家长随时沟通,经常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掌握孩子的情况,给留守儿童发放电话卡,使家长每周能给家长联系,老师能每半月给家长联系一次,互通情况,反馈信息,插缺补漏,形成合力,产生共鸣,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6、推进寄宿制学校建立,农村寄宿制的建立,较好的解决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和生活上的困难及心灵缺失等现状。.充分发挥社会政策的效能作用各级部门要有相对稳定而适应的政策性,决策性,实质性文件精神,健全留守儿童教育监护体系,利用其他资源,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强低法经济建设,推进低法经济的发展,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给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成长的环境,是保障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有效办法.
总之,要改善留守儿童的现状,应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促进城乡动员社会力量,出台相关的法律政策,充分发展学校的教育管理作用,村寨,互联补充监护制度体系,解决留守儿童面临的突出问题,提高人口素质,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
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经典优秀范文篇6
根据《中国青年报》在《他们是当下中国最容易受伤害的人》的报道中说,湖南省涟源市荷塘镇遭遇一场特大洪灾,12名儿童死亡,其中11个“留守儿童”。据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且父母打工年限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他们虽然隅居农村看似与我们毫不相干,可是谁又能无视他们的存在和将来对社会的影响?留守儿童不只是一群缺少父母照看的人,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孤儿,他们的成长与中国的未来也息息相关。
留守儿童是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到城里打工拼命挣钱,争取或获得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们又因为在城市里,或自身难保,或无立锥之地,无法将他们的子女带进城里,留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为了生活或生存,他们不能够轻易的离开自己的工作,不能轻易的离开城市,就是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双重矛盾中,留守儿童虽然有父母,但是他们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
这个时代的孤儿由于长期被托养或寄养,缺少父母之爱容易导致心里缺陷,由于老人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孩子是未来、是希望,中国不能无视他们的存在。他们关乎整个农村教育和社会进步,鲁迅曾发出“救救孩子”呼声,现在是该“救救”留守儿童的时候了。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及所产生的社会问题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正在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安全缺失和家庭监管缺位是产生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政府、家庭和学校联手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加上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不适应感,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并在行为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失范和越轨现象,出现一定的“留守儿童综合症”。
推荐访问:留守 调查报告 优秀 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经典优秀范文大全 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经典优秀范文 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经典优秀范文怎么写 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范文500字 有关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调研报告范文 留守儿童调查分析报告 关于留守儿童的调研报告2000字 关于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爱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