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总结出来所有大题,供大家参考。
一. 试述课的一般结构。
1.
组织教学。
2. 检查复习。
3. 讲授新教材。
4. 巩固新教材。
5. 布置课外作业。
二.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有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 试述 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四. 为什么说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教育是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 以知识记忆和再现为基本学习目标, 它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性, 强调的是对过去知识的记忆。
因此, 传统教育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目的, 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积累的过程。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 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也不可能得到重视。
现代社会, 知识创造、 更新速度的急剧加快, 改变着以知识的学习、 积累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知识的学习成为手段, 成为认识科学本质、 训练思维能力、 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 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 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 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应变能力、 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五. 什么是教学, 包含哪些方面? 教学的作用是什么?
(1)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它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2) 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3) 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4) 教学具有多种形态, 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作用 (1) 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2) 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 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 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要求。
六.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规律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 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 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3)
建立合作、 友爱、 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1)
直观性原则;
(2)
启发性原则;
(3)
巩固性原则;
(4)
循序渐进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七. 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1)
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
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
学生特点;
(4)
教学时间、 设备、 条件;
(5)
教师业务水平、 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八. 教师应如何备课?
(1)
钻研教材。
包括钻研教学大纲、 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
(2)
了解学生。
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技能的质量、 他们的兴趣、 需要与思想状况、 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
(3)
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包括制定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课题计划、 课时计划 九. 为什么说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强调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 既充分重视学生共性的发展, 对学生的基本方面的发展有统一的要求, 在此基础上, 又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多样性, 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要求、 不同的教育模式、 不同的评价方案, 从而把学生的差别性显示出来并加以发展, 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具有高度自主性、 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人。
十. 为什么说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能力, 更是一种人格特征, 是一种精神状态?
创新能力离不开智力活动, 离不开大量具体的知识, 但创新能力决不仅仅是智力活动, 它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 改组和运用, 不仅表现为对新思想、 新技术的发明, 而且是一种追求创新意识, 是一种发现问题、 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 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 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
十一. 学生特有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
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第一, 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
第二, 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十二. 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包括哪些?
(1 )
人身权、 身心健康权、 人身自由权、 人格尊严权、 隐私权、 名誉权、 荣誉权等;
(2 )
受教育权、 受教育的平等权、 公正评价权、 物质帮助权等。
学生应尽的义务有哪些?
(1 )
遵守法律、 法规;
(2 )
遵守学生行为规范, 尊敬师长, 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 )
努力学习, 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 )
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十三. 教师的职业角色有哪些?
(1 )
传道者角色;
(2 )
授业、 解惑者角色;
(3 )
示范者角色;
(4 )
管理者角色;
(5 )
朋友角色; ( 6 )
研究者角色。
十四.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的内容是什么?
(1 )
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2 )
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3 )
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4 )
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十五. 联系实际谈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与具体内容 教师职业道德, 简称师德, 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意义是 (1)
师德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提高起保证和推动作用, 使教师保持良好的从也心态。
(2)
教师的道德行为对学生是直接的示范, 对于处于养成良好品德关键期的小学生来说,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因素。
(3)
师德修养直接影响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
内容:
(1)
对事业无私奉献 (2)
对学生, 真诚热爱 (3)
对同志, 团结协作
(4)
对自己严格要求, 已身作则 十六. 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的素养?
1.知识 2.能力 3 职业道德 4.职业心理健康 十七. 优秀的教师人格特征?
人格健全结构完整~情绪积极稳定· 有自我提高和发展的愿望· 角色定确· 对工作热情· 人际关系协调· 有良好的自省及调节能力。
十八. 教师职业的性质和职业特点?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承担着教书育人,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特点:
传道 授业 解惑 示范 管理 朋友 研究者的角色 十九. 教师的劳动特点?
复杂性与创造性
长期性与间接性 连续性与广延性
主体性与示范性 二十、 如何上好一堂好课? (一堂好课的标准)
(2 次以上) (表述清楚, 内容正确, 结构严谨, 气氛热烈, 目标明确, 方法得当, 重点突出)
学生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次以上)
激发兴趣, 维持好奇心 设置合理目标 培养学生适当的自我效能感 表达明确的期望, 合理的外部奖励 提供明确及时的反馈, 有效地运用表扬 2.学习动机的种类?
学习动机的内容的社会意义:
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 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
远景间接动机与近景直接动机 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
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3.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品质)
? (四次以上)
激发兴趣, 培养好奇心 培养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结合的能力 培养直觉思维的能力 促进创造性活动, 培养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4.如何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2 次以上)
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组织实践活动, 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根据学生的意志品质差异, 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加强自我锻炼, 从小事做起 师生
1.现在师生关系的特征? (一次)
尊师爱生, 相互配合
民主平等, 和谐亲密
共享共创, 教学相长 2.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五次以上)(大连考试最后一道论述题)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2.了解和研究学生。
3.主动沟通。
4 教学相长。
5 发展自身素质。
6.公平公正对待学生。
7.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3.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一次)
在教育内容上授受关系 在人格上民主平等 在社会道德上相互促进
班主任
1. 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2 次以上)
2. 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2 次以上)
明确的共同目标 一定的组织结构 共同的生活准则 集体成员之间平等, 心里相容的气氛 3.班主任的素质? (一次)
高尚的思想品得,良好的职业道德 很强的组织能力 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 要有家长的心肠 善于待人接物 4.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教育学生努力学习, 完成学习任务 指导学生业余生活, 关心学生身体健康 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和其他活动 指导班委会, 共青团员和少先队活动 做好家长工作, 协调好社会有关方面的配合 对学生进行学习操作评定 教学 1. 教学中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2. 教师如何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