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志愿服务存问题及原因分析,供大家参考。
高校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志愿理论研究 201 0-02-24 19:09:31 阅读1 52 评论0
字号:
大中小
( 一)
高校志愿服务没有内 化为大学生长期自 觉的行为。
目 前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更多 的是依赖学校团组织的力量, 缺乏自 主参与意识。除了 由校团组织发起的集中性大型活动能得到广大学生的积极响应外, 社会上大量存在的同样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的民间草根组织却似乎难以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
还有, 许多 大学生志愿者是为了 奖励而参加服务活动。
由于学校对于志愿者在评优等方面都采取了 一定的奖励措施, 这使得许多 学生都为此而加入志愿者组织。
但他们对于活动的积极性并不高, 许多 大学生志愿者都是“为加分而开展活动, 为加分而参与活动” 。
( 二)
高校志愿服务队伍缺乏稳定性, 服务领域狭窄, 而且服务过于注重形式。
1、 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性随着入校时间的增加而锐减, 退出或隐性退出呈现显著上升趋势, 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大部分成员 是一、 二年级的学生, 熟悉工作又有一定经验的骨干一到高年级因为考研和就业的压力, 往往退出或积极性不高, 使工作出现断层。
2、 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大多 是在学校团组织的领导下开展活动的, 在校内 , 主要组织校志愿者服务队, 参加校内 外的重大活动, 如接待来宾、 接待新同学、 组织义务督查队、 参与校园文明建设、 开展一助一活动, 结对子、 献爱心送温暖等。在搞好校内 服务的同时, 走上社会, 开展一些扶贫募捐、 助残帮困、 义务就诊、法律咨询等, 但总体来说, 形式较为单一, 服务领域较为狭窄。
3、 高校志愿服务行动大多 停留在承担突击任务的层面, 流于形式, 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三月 里来, 四月 走” 的单调形象。
大学生志愿者的行动往往赶时髦, 走形式, 喜欢组织几十人, 几百人甚至上千人上街头, 开展短时期轰轰烈烈的活动,对一些需要长期服务或默默无闻的项目 则不愿去组织和参加。
( 三)
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经费不足。
各高校志愿服务组织活动的经费一般都主要由团委拨款, 有些组织还通过拉赞助, 或是缴纳会费获得经费。
但是拉赞助不容易, 而团委给予的经费也有限, 因此许多 高校的志愿者组织都感到经费不足, 致使许多 有爱心、 乐于助人的志愿者,很想参与服务活动, 但由于自 身经济条件的限制, 不能负 担起一定的交通费、 联络费用 等, 只能很少参与活动, 这就制约了 高校志愿服务的发展。
( 四)
高校志愿服务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
1、 缺乏政策保障机制。
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 其本身的合法权益往往得不到有效保护, 有的志愿者被当作廉价劳动力使用 , 有的志愿者人身安全受到侵犯,如在某博览会旅游导游服务中, 一些野导游由于忌恨志愿服务导游“抢” 了 自 己的饭碗, 竟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谩骂和殴打。
[2] 正是由于政策保障的缺失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的滞后, 大学生志愿者的经济乃至生命和安全不能得到基本的保障, 致使志愿者“流汗又流泪甚至流血” 的现象时有发生, 严重地挫伤了 志愿者的积极性。
2、 缺乏激励机制和动力机制。
高校志愿者尚缺乏一套专门的志愿者评定机制,还没有一个较统一的评定标准。
主要的方式为“敲章” 认证法, 参与者都可以顺利地得到印章。
工作服务的态度和质量往往被忽略, 尤其对那些“走形式、 没实效” 的志愿者未予批评教育。
某些高校开展年度志愿者评优评先活动, 但学生对“优秀志愿者” 这样的称号不是特别珍惜, 学校也没有召 开专门会议进行表彰;再者, 志愿活动与就业不挂钩, 从毕业生的就业推荐表未见一份志愿者服务证书,学校也未将志愿服务的相关内 容做为考核学生干部和选拔优秀学生的重要参考依据, 在学生手册和学校相关的规定中未对志愿者的地位做明确陈述。
( 五)
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宣传存在问题
1、 没有形成浓烈的宣传氛围。
在很多 高校, 对志愿服务的宣传不到位, 活动一来, 校园内 轰轰烈烈, 横幅、 海报、 传单满天飞, 口 号唱响校园每个角 落, 讲座应接不瑕, 但也仅限于“三五” 学雷锋月 、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国际志愿者日 的到来。
活动一完, 志愿服务的宣传悄无声息, 销声匿迹。
2、 存在着虚假宣传。
某些高校的志愿者组织为了 宣传自 身形象, 创造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 把一年前的服务活动拿到学雷锋活动月 来夸大宣传, 甚至把其他组
织开展的活动也列入他们的活动宣传中。
更有甚者, 制造虚假服务时间、 数据,夸大自 身的服务情况, 以获得一些优秀奖状或荣誉。
虚假宣传直接导致志愿服务活动的形式主义, 对活动的质量与内 容则不屑一顾。
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 一)
提升志愿服务理念, 加强志愿服务光荣的舆论营造。
志愿服务所倡导的“奉献、 友爱、 互助、 进步” 的志愿精神是志愿服务活动一以贯之的价值理念, 也是高校必须坚守的价值底线。
在高校应当通过培育丰富志愿理念, 倡导主流价值的手段, 引 导志愿者在坚持固有的志愿精神的前提下, 寻求志愿服务理念与时代精神的完美融合。
要不断深化这种理念, 促进志愿服务理念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 为志愿者行动的深入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强大的动力, 使其内 化为大学生志愿者长期自 觉的行动。
应充分利用 报刊杂志、 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 种媒体和团内 及其他社会资源, 形成宣传声势, 提高宣传实效。
通过举办事迹报告会、 理论研讨会、 图片 展、 演唱会、 摄影、 征文比赛等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 为志愿服务的进一步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 二)
拓展服务领域, 提高大学生志愿行动的渗透力。
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应立足校园, 面向社会, 面向国际。
不应仅在帮困扶贫、 支教扫盲、 环境保护、 社区建设、 社会公益服务等开展, 而应向国外志愿活动一样,把志愿服务扩展到学龄前儿童日 托、 老人日 托、 学龄前儿童课余活动、 保护妇女、移民难民安置、 社会义举、 民权、 社会正义、 文化和艺术、 社区开发、 卫生和医院等拓展。
同时, 应鼓励高校青年志愿者走出国门, 承担更多 的国际义务, 迎接更大的挑战和机会。
[3]
( 三)
拓宽筹资渠道, 保障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经费。
随着志愿者活动的推进和深化, 其所需的多 种资源单靠某一个方面的力量难以得到切实解决, 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多 渠道地寻求支援。
1、 与企业建立合作。
这在部分地方性的志愿者服务组织已经得到了 证明, 比如将志愿者服务站贯以企业的名称, 企业则提供服务站运转所需的资金设备等资源。
2、 志愿服务项目 可采取免费与适当收费相结合。
志愿服务毕竟不等同于完全的
免费服务、 义务服务, 基本的工本费、 适当的服务费是可以收取的, 这也是为了使活动长期更好地开展下去而采取的必要做法。
3、 积极争取学校、 学院( 系部)
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争取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保证开展志愿服务必要的工作经费。
4、 建立志愿服务基金。
通过政府拨款、 社会和企业赞助、 个人捐赠、 开展义卖活动等筹集基金会的资金。
( 四)
大力加强培训, 推进高校志愿服务的专业化。
高校志愿服务机构与其他学生社团不同, 要求必须具有一些特定的技能才能保证志愿工作的正常开展, 所以加强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培训是重要的而且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
志愿者培训应包括:
1、 志愿服务机构管理人才的培训。
“好的管理者, 才是好的服务者” 。
志愿服务机构管理人员 的能力高低是一个机构能否良好发展的关键部分, 管理者的素质直接决定了 这个机构的发展速度。
志愿服务机构既是一个社团, 它要求有制度化的管理, 同时还要求管理者本身就应该是一名最称职的志愿者, 要有爱心、 有热情, 而且还要有方法, 能做到人性化的管理。
2、 志愿服务的基本常识和基本理论的培训。
内 容包括志愿者基本概念、 基础理论、 主旨精神, 世界范围内 志愿者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及其背景, 当代中国青年志愿者队伍的发展状况, 国际志愿服务的发展形式及经验借鉴, 志愿服务先进个人经验介绍等。
3、 志愿服务的特定技能培训[4] 。
特定服务技能指的是特定服务过程中所要求掌握的能力。
内 容应包括:
文明礼仪知识、 中国文化知识、 各国文化知识、 奥运相关知识、 外语知识技能、 助残常识、 医疗知识、 管理知识培训等。
K~
( 五)
完善工作机制, 提供各方面的保障。
志愿服务事业的系统化、 规范化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用 制度保障工作, 是提高志愿服务效率和水平的重要体现, 也是志愿者服务规范化的具体要求。
1、 加强青年志愿者的注册认证机制。
认真实施 《中国青年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并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注册管理办法, 以每学年学校社团招新期间, 在全校范围内 实施注册志愿者制度。
以各院系志愿者服务中心作为注册单位, 向提
出志愿者注册申请并符合条件的个人发放志愿服务手册, 手册包含志愿者基本信息、 学期注册、 志愿服务认证、 组织大型活动记录等内 容。
采用 志愿者注册认证制度对人员 进行管理, 不但便于统计每学期志愿者的确切数目 , 也确保了 志愿者的志愿服务经历有准确凭证, 每个人的服务时间和服务质量能够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对志愿者的服务也是一种肯定和认同。
2、 加强大学生志愿者的考核奖励制度。
高校应建立大学生志愿者档案, 每学期考核一次, 并归入个人档案。
被评为“优或良” 的青年志愿者可作为推优对象和其它评先的重要依据之一。
被评为“差” 的青年志愿者, 要求在限期内 改正, 否则取消会员 资格, 并收回服务卡。
另 外学校可通过设立一定的奖励制度来体现学校对学生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鼓励和支持, 例如为长期服务的学生志愿者提高学分, 在社会工作奖中分出一定名额来给从事公益事业的学生, 为成绩突出表现优秀的志愿者设立专项奖学金。
3、 建立志愿服务时间储蓄制度[5] 。
时间储蓄制度把提供志愿服务与优先享受志愿服务结合起来, 为志愿者设立志愿服务的“特殊帐户 ” , 把志愿者参加服务的时间( 与服务质量、 实效挂钩)
记录储存起来, 在志愿者自 身需要社会提供帮助的时候提取出来, 优先得到相应时间的志愿服务。
这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志愿者从事服务活动的积极性。
4、 完善志愿者接力机制。
“志愿者服务寿命短” 、 “志愿者流失严重” 这是所有高校志愿者组织的通病, 这严重影响到志愿服务工作的正常发展。
所以应尽量避免因换届而导致的经验空白、 前后两届的工作风格差异过大。
特别是一些已开展多 年的、 有一定特色的项目 , 要将积累下来的经验一届一届的传递下去, 将这些项目 向品牌化、 社会化的目 标发展。
完善志愿者接力机制, 有助于将前辈积累下来的经验、 文化、 理念转化为班子工作的导航灯。
( 五)
借助信息化平台, 优化志愿者管理服务手段。
信息化体系建设依靠现代计算机设备和网络平台, 是提高志愿者工作质效的重要手段, 也是衡量志愿者工作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1、 应该加强志愿者信息化办公模块建设。
通过信息化办公模块的建设, 尽可能简化对志愿者的管理程序和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程序, 实现志愿者在线注册、
认证和项目 申请, 并建立电子资源库, 实现组织管理和项目 管理的网上操作。
2、 不断尝试网络短信平台等信息化手段。
使用 手机网络短信平台等方式, 根据不同群体志愿者的特点, 进行沟通和协调, 实现方便快捷的服务和管理, 既有效率又有效果。
3、 信息化队伍的建设也非常重要。
一方面要根据实际需要, 有针对性地对组织管理人员 进行培训, 不断提高组织管理人员 的网络化办公能力; 另 一方面广泛吸纳有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的志愿者参加到组织管理工作中, 组建一支稳定的信息化队伍, 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 新形势下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思路需要进一步地明确和拓展。
志愿者工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需要长时期地积累、 思考、 规划和落实。
这就更需要高校共青团组织、 志愿者组织工作人员 能够勇 挑重担、 迎难而上, 更好地把握定位、 明确思路、 坚定信心、 稳健步伐, 对志愿者工作进行长期规划, 引 导、 促进更多 的大学生投身于志愿服务的行列, 从而为全国志愿者工作的深入开展和构建和谐社会长远目 标的实现做出更大的贡献。
推荐访问:高校志愿服务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志愿服务 原因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