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脱贫攻坚> 正文

2023年脱贫攻坚工作总结范本合集

益聚文秘网 发表于2023-02-04 08:45:06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脱贫攻坚工作总结范本合集,供大家参考。

2023年脱贫攻坚工作总结范本合集

  在脱贫攻坚最后的冲刺阶段,前期的成效就是决胜的最大底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20脱贫攻坚工作的调研报告5篇精选,希望能帮到大家!

  2020脱贫攻坚工作的调研报告【篇一】

  为全面抓好脱贫攻坚各项任务落实,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大地基乡积极开展脱贫攻坚“转作风、大调研、抓精准、促落实”专项行动,将脱贫攻坚作为统揽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进行研究,深入开展调研,探索思路方法,积累经验做法,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一、大地基乡贫困现状

  大地基乡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71户1489人,其中:2018年新识别纳入10户31人。目前全乡仍有2个深度贫困村和16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636人尚未脱贫,2018年计划脱贫摘帽77户330人,2019年计划脱贫摘帽85户306人。红卫桥村委会共有14个小组234户农户100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7户358人于2016年全部脱贫,红卫桥贫困村于2017年脱贫出列,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二、大地基乡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

  2018年,大地基乡紧紧围绕全市脱贫攻坚工作部署和乡情实际,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定不移打好脱贫攻坚战。

  (一)不断壮大产业发展。紧紧围绕“一廊四带”的产业发展布局,抓好传统农业,培育新兴特色产业,探索发展乡村旅游业,积极推广红卫桥村“以奖代补”产业帮扶模式,引导农户发展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现代农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拓宽增收渠道,推动全乡经济跨越发展。一是不断扩大规模养殖。继续发展壮大黑山羊、生猪、肉牛等养殖,养殖大户达297户,生猪出栏14130头,牛出栏2242头,羊出栏9840只,家禽出栏13.5万羽。二是培强特色生态产业。特色种植方面,因地制宜,科学谋划,坚定产业发展方向,以核桃、魔芋、中草药、果蔬为重点,在稳定粮烟生产的基础上,有序推进核桃提质增效,目前已落实种植魔芋9400亩、果蔬3000亩、中药材3000亩、小米辣1500亩,示范种植羊肚菌5亩,发展壮大“楚彝银豪”茶、“云彝脆皮”果核桃等绿色品牌;特色养殖方面,发展黑山羊、野鸡等特色养殖,着力培育“彝乡野品”等生态品牌。三是积极培树新兴产业。大力推进“互联网+农业”,培强乡集镇电商体验店和6个村电商站点。四是探索发展乡村旅游。以打造红卫桥乡村特色旅游体验区为重点,发展热带水果种植650亩,规划落实一批乡村旅游体验项目。

  (二)稳步推进项目建设。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继续在项目建设上下功夫,加大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申报、储备、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农村基础条件。一是加强公路设施建设。完成涉及2016年度易地扶贫搬迁建设项目3条44.28公里公路和2座桥工程量核验工作,稳步推进投资1180.53万元的2条28公里农村人居环境通村道路改建及硬化工程。二是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完成2016年度中邑舍易地扶贫搬迁水利工程项目核验工作和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项目前期工作。三是加强电力设施建设。实施完成2个农网改造工程项目。四是加强互联网项目建设。大力提升农村互联网覆盖面,完成37户农户农村“互联网+”工程,实现33个小组连接光纤网,新增526户网络宽带用户,全乡村组实现4G网络覆盖达90%以上。

  (三)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围绕脱贫目标任务,科学编制精准脱贫四级规划,巩固提升已脱贫人口的扶贫成效,抓好腊脚、中邑舍2个贫困村提升工程,稳步推进建档立卡数据信息调整和补录工作,新识别纳入10户31人;实施完成26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到户项目和发放100万元产业信贷资金扶持贫困户发展增收产业;完成2017年度60户危房改造及抗震安居工程建设项目验收和补助资金兑付工作,抓好2018年度63户4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抓好整村推进、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工作,全面落实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相关政策。

  三、大地基乡脱贫攻坚经验做法

  (一)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经济发展硬件水平。针对我乡基础设施薄弱的实际,乡党委、政府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依托脱贫攻坚政策扶持,积极争取、协调项目落实,全面提升基础设施水平,促进脱贫攻坚工作全面开展。

  (二)狠抓特色产业培育,提升群众增收致富能力。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注重贫困群众经济发展能力提升,加大特色产业培植力度,促进群众增收致富,为全面建成小康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三)创新“以奖代补”产业帮扶模式,激发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大胆创新,勇于探索,改变传统的产业帮扶模式,采取“先补后做,以奖代补”的方式,避免部分贫困户“套利”的侥幸心理,极大削弱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有效激发贫困户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快“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化。

  (四)多措并举扶贫济困,提升帮扶成效。促进贫困户脱贫退出,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点,大地基乡紧紧围绕“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坚持贫困帮扶多措并举,坚持教育扶贫、产业扶贫、健康扶贫齐头并进,确保贫困户脱贫有保障、脱贫不返贫、脱贫能发展。

  (五)健全完善体制机制,推动脱贫攻坚科学化管理。大地基乡持续建立健全脱贫攻坚体制机制,完善社会服务管理,确保脱贫攻坚项目建设、产业发展、易地搬迁、挂包帮扶及一户一档科学化管理,促进工作落实。

  (六)坚持生态环境保护,打造绿色经济增长新动能。多年来,大地基乡依托生态环境的独特优势,坚持脱贫攻坚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步推进,努力打造以马龙河流域的绿色经济和乡村旅游示范带,强化引领带动,为我乡脱贫攻坚和经济健康发展注入新动能。

  四、大地基乡脱贫攻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滞后,制约经济发展。大地基地处山区,受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等因素的制约,辖区内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配套设施不完善,群众增收困难,经济“造血”功能不足,难以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项目偏少,项目整体带动作用不够明显,群众致富条件受限。多年来,大地基乡人口高度分散,项目建设成本高、难度大,项目整体偏少,导致全乡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项目带动作用、经济社会效益发挥不够明显,制约了群众生产生活和增收致富。

  (三)产业结构单一、规模不足、结构不优,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大地基乡因自然条件、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人力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导致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优化困难,产业规模化发展难以形成,市场不稳健,产业发展风险难以预估等,都严重制约了我乡脱贫攻坚推进步伐。

  (四)群众生态意识不强,农村人居环境亟待提升。由于我乡基础设施整体配套不完善,导致人居环境项目落实困难,加之群众意识不强以及政策指引、宣传不够,群众良好的生活习惯暂未全面养成,目前部分村组脏、乱、差情况不同程度存在,农村人居环境亟待提升改善。

  (五)群众主体作用发挥不明显,脱贫摘帽任务艰巨。由于大地基乡贫困程度较深,贫困户致贫因素多样,整体发展不均衡,群众“等、靠、要”思想仍然不同程度存在,群众主体作用发挥不明显,扶贫项目、产业发展、脱贫致富任务落实困难。

  五、深入推进大地基乡脱贫攻坚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一)抓教育,强引领。一是强化教育引领,加大宣传教育培训力度,明确和清晰贫困群众增收、发展、脱贫的思路和方向。二是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农村种养殖实用技术培训,培养一批专业新型农民,积极发挥农户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积极落实到户产业发展。三是结合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学习教育活动,强化思想道德和政策形势宣讲,全面提升群众道德意识和致富意识,切实把群众思想素质提升作为扶贫、扶志与扶智的关键核心。

  (二)抓项目,夯基础。继续在项目建设上下功夫,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一是改善“路网”,积极争取脱贫攻坚建设项目,不断提高村组公路硬化率,同时加快推进在建村组公路路面硬化项目,进一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和出行条件。二是建强“水网”,争取及早实施乡集镇供水工程二期项目和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及早启动实施投资120万元的马龙河节水灌溉项目。三是完善“电网”,实施好电压质量低和存在安全隐患的台区电力改造工程,全力解决新搬迁无电户的用电需求。四是进一步抓好贫困村提升工程和自然村整村推进、危旧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精准扶贫项目。

  (三)抓特色,培产业。紧紧围绕全乡产业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大力培育增收产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一是结合我乡立体气候明显的实际,根据高、中、低海拔经济带,宜牧则牧、宜林则林,确保贫困户至少参与1个增收项目或参与1个合作组织。二是依托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户采用“基地+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做大做优做强“马龙河品牌”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三是大力推进“互联网+农业行动计划”,支持企业和个人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培强乡集镇农村电子商务站点,以点带面,充分发挥“互联网+农业”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产销衔接,促农增收。四是借助“两河一线”和自驾车旅游日益升温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培植建设一批乡村特色旅游项目,打造红卫桥乡村特色旅游示范区。五是继续培植优势特色产业,科学合理布局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持续落实好“核桃、魔芋、果蔬、中药材”四大特色产业发展工作,努力实现核桃提质增效10000亩的目标。

  (四)创品牌,找市场。一是进一步依托“云彝脆皮果”核桃、“楚彝银毫”茶、“彝乡野品”等绿色品牌,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提高现有品牌知名度。二是围绕“绿色、生态、本土、安全”目标,持续发展壮大特色生态产业,积极培育以绿色生态种养殖和野生菌为主的新品牌,积极对接种养企业、农副产品经销商、旅游开发商,依托国资商城、农村电子商务平台,打开农副土特产品销路,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五)抓生态,建新村。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生态文明,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依托生态环境的独特优势,坚持脱贫攻坚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步推进,全面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和绿色经济带,强化引领带动,为全乡脱贫攻坚和经济健康发展注入新动能。

  (六)抓作风,促发展。深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狠抓作风建设,重点抓好制度创新及运用,建立改进干部作风常态化保障机制;进一步抓好群众工作,结合“三问”活动持续健全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抓好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加强作风建设监督制约,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环境。

  2020脱贫攻坚工作的调研报告【篇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己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增进人民福祉,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区人大与区政协按照勇武书记的要求,采取召开区涉及扶贫攻坚的有关部门、部分镇街与贫困村座谈会,进村入户走访等形式,对我区脱贫攻坚工作情况进行了联合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成效

  我们认为,区委、区府政治站位高远,同党中央与市委保持高度一致,将脱贫攻坚作为有史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行动,组建了最强的领导班子,制定了最为周密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实行了最为严格的量化考核,形成了区、镇街、村、社四级联动机制。扶贫攻坚工作不搞形式,不耍花架子,贫困户的增收实实在在,群众满意度高。近年来在市考核组名列前茅,骄人业绩的取得,是区委坚强领导与全区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

  一是组织保障有力。组建了最有战斗力的扶贫机构,区里及各镇街均成立了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几千名干部和村社干部入驻贫困户开展帮扶活动。同时,层层签订了责任书,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给全区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二是扶贫措施针对性强。将突破点放在产业扶贫、危旧房改造、就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基础设施扶贫、政策兜底保障等方面,收效颇丰,仅巩固脱贫户就达到5287户17697人、减少农村贫困人口28380人。

  三是投入力度空前。在我区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举全区之力,通过各种渠道先后投入3.2亿元,实施脱贫项目300多个。改扩建乡村公路、新修人行便道、新建饮水管网、山坪塘整治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让老百姓真切地收获到了扶贫攻坚带来的硕果,他们风趣地说:“共产党没有忘记我们这些穷哥们!”

  四是产业规模初具雏形。经过项目资金的重点倾斜投入、科技下村、包村入户建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等有力举措,建成了油菜、李子、黑山羊、蔬菜、养鱼等基地与大户,带动了大批村民脱贫致富。

  五是统筹调度有方。各牵头单位积极协调沟通,充分发挥其成员单位的积极性,对所联系的镇街、村、贫困户,无论是在扶智方面,还是在资金方面,皆予以最大限度的支持。

  二、存在的问题

  毋容置疑,我区脱贫攻坚工作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亦存在着今后有待改进的问题。

  1.内因动力不足。部分贫困户“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只想依靠国家和社会的救助,只愿被“输血”,不愿去“造血”,把国家扶贫政策和社会帮扶视为“免费午餐”,配合程度不高。还存在着“我脱不了贫、挂帮人脱不了钩”“我不想脱贫,你要我脱贫”等消极思想。有的贫困户则由于年龄较大,文化水平低,产业发展缺技能,脱贫致富缺能力,存在畏难思想,担心贫困户帽子摘了会不会出现返贫。这些不良现象不同程度地影响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

  2.产生了厌战情绪。部分帮扶责任人对主动进村入户开展脱贫工作,精准推进指导性不强、效率不高、信心不足、缺乏精气神。特别是帮扶时间长、工作枯燥繁重,压力增大,滋生了厌战情绪,直接影响到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推进。

  3.业务指导有待加强。由于上级扶贫办在政策具体操作流程方面朝令夕改,表册更改频繁、信息填报过多、各项检查也多,基层村干部疲于应付,手忙脚乱,怨言颇大。同时,基层的脱贫攻坚档案资料零乱,且建档不规范,如遇上级检查,将会成为软肋。因此,在具体业务指导方面亟待加强。

  4.增收产业培育不足。一是部分扶贫资源投向了实施效果相对明显的“大户”身上,而“大户”与贫困户之间利益链接机制不健全,使产业培育到户、效益落实到户的效果不明显;二是引进的具有实力与带动效应的重量级龙头企业屈指可数,难以发挥地区性带头作用;三是基础设施脆弱。部分村社的交通、电力、网络、水源等基础设施成了制约扶贫产业项目发展的瓶颈;四是扶贫产业项目后期管理滞后,尤其是技术管理未跟上,难以收到预期效果。比如中敖镇的某村的脆李基地,在管护资金与技术服务上遇到难题,村干部心急如焚,如不及时解决,将前功尽弃;五是部分村由于偏远闭塞,交通不便,加之村级班子发展产业的思路有局限性,渴望上级组织专家实地论证适合发展什么特色产业。

  5.资金调度紧张。一是市区投入发展产业扶贫资金严重不足,贫困户每户最高额2000元,只能买两头小猪仔;二是集体经济脆弱。村级集体经济欠账较多,缺少可持续发展产业支撑项目,集体经济收入停留在文字汇报上,实打实的却不多;三是建卡贫困户D级危房改造补助资金拨付缓慢,基层政府压力大,且容易激化矛盾。

  6.精准识别与补贴问题。在2014年那批贫困户的精准识别上有偏颇,不够精准,给后期扶贫攻坚带来后遗症。临界贫困户在D级危房的改建中无资金补助,他们心里感到极不平衡,牢骚满腹,这对今后迎检在民调满意度上将会产生负面影响。

  三、工作建议

  扶贫攻坚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任务艰巨、时间紧迫、意义重大的系统工程,绝非一蹴而就,需要区委、区府的统筹谋划实施,为助推我区扶贫攻坚工作的顺利开展,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特建议如下:

  1.扶贫先扶志。一要切实抓好宣传教育。利用召开院坝会等多种形式加强宣传,从思想上解决“扶贫为了谁、脱贫谁是主体”等问题,充分激发贫困户自主脱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要不断加强教育引导。要通过评选“星级”家庭、表彰“勤劳致富能手”等手段,激发主体动力;三要促使贫困户群众克服“等、靠、要”懒惰思想。大力宣传扶贫惠民政策,加强感恩教育。对年龄较大、丧失劳动能力且体弱多病的贫困户,注重情感沟通交流,不断增强贫困户对扶贫政策的理解和脱贫致富的信心,实现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的根本转变。

  2.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对各部门各镇街村及扶贫工作人员的监督,引导各级各部门及广大干部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区委、区府对脱贫攻坚战略地位的重要认识上来,统一到区委、区府对全区脱贫攻坚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统一到区委、区府对脱贫攻坚的部署要求上来。切实增强“四个意识”,撸起袖子加油干,扑下身子抓落实,进一步压实责任,做到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身上有压力,确保如期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区委、区府应经常召开全区性的扶贫攻坚工作会议,传达贯彻上级扶贫攻坚精神,及时研究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对在扶贫攻坚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应作为后备干部加以培养,使他们有盼头有干头有奔头。

  3.准确把握扶贫政策确保扶贫成效。要严格落实中央和市委、区委的要求,不赶进度,讲究实效,科学确定我区今后3年的脱贫攻坚目标。确保到2020年,按照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所有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稳定实现“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要锁定精准脱贫目标,既不能降低标准、影响质量,也不要调高标准、吊高胃口,防止口惠而实不至,损害党和政府公信力。对盲目提高标准的做法要坚决制止与纠正,不能把“义务教育有保障、基本医疗有保障”变成上什么学、看什么病都由政府全包干,不能把“住房安全有保障”变成住大房、住好房、住豪华房,确保脱贫标准和要求不变形、不走样。

  4.壮大集体经济激发内生动力。在推进脱贫攻坚过程中,最关键的因素是要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最重要的载体是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一是引导走服务创收的路子。鼓励村集体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服务中获取收益;二是开展农村“三变”改革,鼓励以土地经营权、资产、资金、知识产权参股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合作社的分配中获取收益;三是依托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创建“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模式,在为企业、农户提供服务中获取收益;四是可探索与工业园区内的涉农企业联姻的办法,比如,与邮桥米业、宝顶酿造厂等效益好信誉高的企业联合融资,将拨给贫困村的120万元入股分红,成为集体经济的来源;五是跨行办企业。比如全区境内只有宝顶镇尚无加油站,而该镇地处世界文化遗产之核心景区,车流量大,外地车却为找不到加油站而抱怨。因此,应打破加油站布局常规,建议以市级贫困村集体的名利,在镇政府附近修建加油站,完全可以解决一个贫困村的集体经济来源;六是贫困村以集体的名利征集本村流转土地,再物色有实力的业主入驻联合经营,风险共担;七是走发展乡村旅游的路子。鼓励村集体依旅游资源优势,比如宝顶镇古佛村紧靠石刻景区,有1300亩的李子、樱桃基地,只要稍加完善基础设施,就可吸引游客赏花、采果的兴趣,拉长旅游链条。其他村也各具优势,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和生态观光农业,实现旅游增收。

  5.因户施策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区精准扶贫体制机制,做好部门、行业扶贫规划,加强督查调度,严格考核考评;二是坚持实行部门驻村帮扶制度和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制度,深入到一家一户面对面了解贫困的根源在哪里,从根源上施实策、出实招。对扶贫户实施精准扶贫,强化贫困户监测信息系统管理;三是实施教育精准扶贫,优先支持贫困村发展教育和加大对贫困生资助力度;四是开展贫困生职业技术学历教育,定向委培特困生,帮助特困生完成中专以上职业技术教育,实现创业脱贫;五是实施对低保户保障扶贫,强化低保动态管理,逐步形成“低保对象有进有出、补助水平有升有降”的动态管理机制,真正实现“应保尽保”,财政兜底的目标;六是完善医疗保障机制和养老保险制度,解决贫困户的后顾之忧。

  6.特殊问题须特殊处理。一是提高贫困户的基本医疗保险标准。可上调至2档,达到我市的中等保险水平,切实减轻贫困户住院得大病的经济负担,避免因病返贫的情况发生。同时,应尽快完善信息系统,建立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基金、大病补充商业保险“一站式结算”平台。将基层医疗机构纳入全额预算单位,减轻基层医疗机构的负担,有利于推动慢性病管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二是缩短公路建设周期时间。鉴于修建农村公路的具体情况,压缩农村脱贫公路在立项、招投标的时间,由原来的4个月时间周期,缩短为1个月左右,确保能在每年5—9月的黄金期施工;三是夯实基础档案。各镇街村都要明确分管档案工作的领导与工作人员。加强对镇街村脱贫档案的要素保障,完善档案的基础设施,保持档案工作人员的相对稳定,切忌频繁换人。规范对各镇街村所必须的档案室、电脑、打印机、管理软件等办公设施。档案局要尽快制定出便于操作的档案模式,并经常进行业务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四是适时调整部分联系镇街单位。为更好让部门发挥职能作用,尽快作调整,比如区水库移民中心,应调整到有移民任务或水库建设任务的镇街去。

  7.紧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把当前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起来。一要发展产业,富裕农民。首先,要为较好的产业,提供原材料,签保底合同。其次,要找能人,成中间商,帮助农民销售,成立涉农组织。再者,留转土地,让农民变股东,土地变为股本金,农民又可为他们打工。引导农户走上“政府+金融机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社员”五位一体农业产业化道路模式;二要改善民生,提高质量。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着力改善农村民生。要真正做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重点加强农村路、水、电、气、房、厕、网的建设。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教育、医疗、大病救助等社会服务体系,尤其是政府的“兜底”服务,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三要强化培训,提高能力。培育一大批以家庭农场主、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骨干为重点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立志扎根农村的新型职业农民。要加强农业战线干部队伍培训,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四要整合资金,加大投入。要整合力量,打破部门利益,克服本位主义思想,创新农业农村的投融资模式,把更多资金吸引到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上来。

  8.打通致贫的“最后一公里”。尽管我区己对扶贫的基础设施进行了大量的投入,但因农村基础设施长期欠账与村民居住分散等缘故,因此,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彻底打通致贫的“最后一公里”。一是要加强交通建设,尽快实现村村通、社社通,甚至户户通;二是完善水、电、通信网络建设。首先要加快农村电网的改造,特别是偏远山区与库区更不能再拖延,比如宝顶镇的铁马村村民反映200w的电灯只有15w的亮度;三是完善农村网络建设。使农村搭上互联网的快车,以电商模式增加农产品的价值。农村电商的培育,应由区贸易局与供销合作社牵头办理。

  9.形成扶贫攻坚的合力。一是进一步落实脱贫领导责任制。切实将脱贫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及时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重点工作,充分发挥区扶贫办的牵头作用。完善工作责任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加大督查力度,层层落实责任,传导压力;二是充实镇街村三级扶贫力量。区委要及时优化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长及工作人员,各部门要调换一批科级干部以上及后备干部,且会说农家话、会干农家活、会做农家事的人员联系贫困户。尽量做到“一帮一”,避免“一帮多”的弊端。同时,抽调年轻有干劲、懂统计和网络知识人员充实镇扶贫办力量,镇街村配备扶贫专职人员,加强镇街村扶贫专干培训,使其逐步掌握扶贫政策和业务,成为镇村扶贫本土专家,将党的扶贫大政方针和脱贫目标落实到底;三是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健全脱贫三项机制。健全目标考核机制,区委、区府对脱贫进行专门考核,制定关于脱贫成效考核意见。区财政在现有的基础上,千方百计地增加扶贫专项拨付,健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安全机制,做到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监管跟着资金走,强化专款专用,由区财政局专户存储、专账核算、封闭运行,并严格实行区级报账制、公示制和审计制。健全扶贫资金绩效考核机制,科学论证申报项目,坚持产业项目、经营项目优先,制定时间表,确保项目建成并实现预期效益;四是构建扶贫工作大格局。充分发挥人民团体、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的作用,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扶贫济困活动。动员鼓励区慈善总会,青年自愿者、女企业家协会、区工商联等,支持参与扶贫攻坚,凝聚全社会扶贫的强大正能量;五是充实区扶贫办的力量。区扶贫办仅有专职人员3人,存在小马拉大车的现象,不能满足扶贫工作开展的要求。由区政府统揽,区监察委、区政府办、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督查室、区财政局、区教委、区城乡建委、区农委、区卫生计生委、区民政局、区人力社保局、区商务局、区档案局、区供销社、区林业局、区社保局、区畜牧渔业发展中心等部门抽调精干力量,组成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全区扶贫攻坚工作统筹协调、脱贫攻坚政策制订、精准脱贫政策落实、典型宣传报道、工作督促检查等。抽调人员根据各部门工作职责,履行相关扶贫职能。确保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和政策落到实处,实现真脱贫、脱真贫、真扶贫。同时,区财政应增加拨付专项经费,用于日常工作的开展;六是相关部门根据工作职能发挥作用。比如人社局应及时给各镇街发放就业表,诸如城区停车收费岗位等,切实解决贫困户的就业问题。同时,加强对贫困户的技能培训,使其有一技之长谋生。让更多的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既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又妥善地解决了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的难题;七是统筹调度涉农部门的项目资金。目前,各类涉及扶贫政策与资金的来源与渠道很多,分别由不同部门掌控,致使分散凌乱,区政府应统筹调度,整合资源,真正将资金用在扶贫项目上。

  2020脱贫攻坚工作的调研报告【篇三】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精准扶贫的决策部署,推动脱贫攻坚行动,按照年初调研工作安排,对我局包保的贫困村开展调研工作,采取赴村入户了解情况、实地查看基础设施建设、查阅相关资料、与“村两委”班子座谈交流等多种形式,逐户逐人开展调研走访活动。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局共包保砀山县砀城镇徐井村、官庄坝镇刘楼村、玄庙镇三联村和关帝庙镇汤寺村4个贫困村,其中徐井村、刘楼村于2016年出列,三联村于2017年出列,汤寺村拟2018年出列。全局66名包保干部共包保255户贫困户,目前已脱贫161户,未脱贫87户,死亡7户。此次调研,主要对我局“双包”责任村徐井村开展深入调研,砀城镇徐井村座落在砀城镇东3公里处,北靠砀高路,南靠砀唐路,交通方便,地势优良,共有12个自然村,土地面积6664亩,人均占有土地面积0.8亩,现有人口7886人,其中贫困人口834人,贫困户428户,五保户22户28人,低保户207户395人,一般贫困户199户411人,贫困发生率1.8%。村集体经济主要依靠蔬果大棚、11.6亩光伏发电项目和60亩鱼塘租赁项目及2018年投入生产的产业扶贫项目,2017年村集体经济收入8.7万元。村民收入主要依靠水果种植和外出务工。全村共有党员186人,共设党支部5个,两委成员6人。

  二、存在问题

  (一)认识仍存在偏差

  一是村两委主体作用发挥不明显,工作指导不够有力,与驻村工作队职责不明,存在相互依赖、相互扯皮的现象,没有形成工作合力。

  二是贫困户缺乏动力,不愿脱贫。群众认为脱贫都是政府的事,缺乏发展的动力,存在等靠要、相互攀比的现象,一些贫困户甚至隐瞒收入、答不符实。有些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不思进取、整天想着怎样享受国家优惠政策、获取更多的财物,不想脱贫,也不愿意改变现状。让他在村里从事清洁打扫工作到在临近做点零工获得一些补助,他要么三天两头找不到人,要么说身体不舒服躺在家里不起床,有些地方出现“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要懒懒到底、政府来兜底”等现象,根源在于价值观扭曲、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等深层次问题。一方面,要反思“一给了之”的扶贫方式,导致贫困群众希望被“抱着走”而不愿被“拉着走”,另一方面,还要反思对农民整体思想教育的缺失,这导致了基层普遍面临“法律手段用不上、行政措施难奏效、说服教育不管用”的尴尬局面。

  三是贫困户儿女尽不到赡养义务,有些贫困户有几个儿女,生活条件都还不错,但不愿意照顾老人或者定期给予老人生活费,有些贫困户子女甚至认为有政府扶贫养老,又享受着低保、医疗等政策,他们更形成了漠不关心、不尽孝义的态度。

  (二)产业带动作用发挥不明显

  农业生产是弱势产业,容易受自然灾害、市场波动影响,家庭种养业小而散、杂而乱,产业帮扶、入股带动等措施虽能促进“一村一品”的产业形成,但还起不到带动村整体产业发展的作用。分析产业带动不明显的原因,一是思想能力制约。目前,农村年纪较轻、有知识、有思想的劳动力很多已外出务工,剩下来在家务农的这部分群众,大多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较差,不善于摸索新技术、收集新信息、寻找新项目。二是产业结构单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规模小、竞争力弱。以农业为主,缺乏龙头企业有效带动,农民“靠天吃饭”现象比较严重,特别是今年遭受严重洪灾,桃子、梨子严重减产,农民收入严重受损。

  (三)因病致贫仍是主因

  虽说“351、180”医疗保障政策给患病贫困人群带来诸多实惠,但一些长期慢性病,如脑梗、痴呆、瘫痪等特殊人群没有医疗保障,极易返贫。一些非贫困户,因不享受“351、180”医疗保障政策,一旦得了重病,极容易致贫。农村慢性病患者大多行动不便,年迈体弱,生病多在村医疗室治疗,却不能享受“180”医疗保障政策,影响了扶贫效果和群众满意度。

  (四)贫困户与非贫困之间矛盾凸显

  入户调研不乏遇到这样的例子:同村村民,一户勤劳苦干,常年在外务工也盖不起一套房子,而另一户却因为当上了贫困户,近乎无偿地获得一套住房。这种现象在基层导致一些群众的不满和怨气,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后半程,这些矛盾逐渐凸显。特别是边缘贫困群体成为新的不稳定因素,深层次原因在于“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社会心理,难以兼顾好边缘贫困群体和非贫困群体的利益。甚至贫困户之间因政策待遇不同,也会导致贫困户与贫困户、贫困户与村干部结下“梁子”。

  三、工作建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志扶智,远比给钱给物难度大,可一旦脱贫的志气扶起来,又远比给钱给物收效大。针对上述问题,建议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突出基层党组织作用

  “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等方面的战斗堡垒作用。要突出党组织政治功能,坚持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政治定位不能偏,要发挥党员特别是老党员带头作用,做好干部群众工作,在广大农村理直气壮地教育群众知党恩、感党恩、报党恩,使脱贫攻坚过程成为厚植党建根基的过程。要明确“村两委”和工作队职责,严格督促驻村工作队落实工作职责,认真履行单位和个人帮扶职责,形成脱贫攻坚工作合力。

  (二)加强思想引导

  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脱贫光荣的宣传,注重从思想上、物质上、精神上等多方位进行帮扶,营造“我脱贫我光荣”的浓厚氛围。注重帮助贫困人口重建致富信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力,针对一些因病、因残劳动力匮乏而失去信心的贫困人口、建议在贯彻健康扶贫一系列政策的同时,把心理健康治疗加入健康扶贫工程,操作上可组织签约医生、帮扶干部进行思想辅导,有条件的还可聘请或招募志愿的专业心理健康治疗队伍进行辅导,重点引导贫困对象敞开心扉,积极面对生活,重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突出顶层设计的针对性

  现行工作机制下,确实存在“养懒汉”的情况,客观上讲,这既有贫困人口个人原因,也有我们扶贫制度设计的问题。一些贫困人口享受着五保、低保,觉得做事辛苦挣钱慢,不如不做事躺在家里吃低保,反正政府不会饿死人。建议从顶层制度设计的角度,改变贫困人口这种思维,为这类“懒汉”设置一些享受政策的前置条件。比如由镇、村级进行甄别认定有劳动能力但没有从事劳动的贫困对象,需凭参加就业培训、务工凭据享受有关政策补助,享受产业分红等。

  (四)加强对帮扶干部的业务指导

  目前,一些帮扶干部的帮扶形式流于“填个表、走个访、送个物、照个相”、没有真正落实“一户一策、因贫施策”,对各顶扶贫政策不能滚瓜烂熟、宣讲到位。建议开展常态化的帮扶培训和逐人过关的脱贫攻坚政策考试,提高帮扶干部政策熟悉程度,确保扶贫“十大政策”能有效落实。同时,更要在精神层面进行帮扶,从自信心、品德、发展方向、法制观念等多方面由内向外地深入帮扶,才能真正“扶志扶智”斩断“贫根”。

  (五)加大产业投入

  要发挥能人大户、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发展管长远的主导产业,帮助贫困群众提供技术指导、找到稳定销路、降低发展风险,真正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空间。要增强产业扶贫中贫困人口的参与度,产业扶贫无疑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起到了支柱作用,一些社会责任心强的企业也响应政府号召,广泛参与到脱贫攻坚战当中,通过土地入股、劳务参与以及金融信贷产业扶贫项目,带动贫困人口增收。然而事实上,贫困户更愿意通过土地入股、金融信贷扶贫措施坐在家里等分红,对于其他劳务参与获取报酬的兴趣不高,认为拿了分红的“大头”,参加劳务的那点钱不要也罢。建议从培养贫困对象感恩意识着手,鼓励贫困对象积极参与产业扶贫,而不是瓜熟分瓜、枣熟分枣。同时,适当提高贫困人口从事劳务的薪酬标准,使贫困对象更愿意出人出力。

  (六)认真抓好措施落实

  对非贫困户因重大疾病致贫的且又符合贫困户认定条件的,在动态调整时,应及时补录,纳入“351、180”医疗保障政策,既促进社会和谐,又有利于提高群众获得感。要保障贫困户在村医疗室看慢性病也能享受“180”政策。积极发挥签约医生作用,对患有长期慢性病贫困人口,定期上门检查、送药、讲解注意事项等。建立边缘贫困户帮扶机制,将比较贫困又达不到贫困户标准的一批群众纳入边缘户管理,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结合自身实际,享受部分政策,进一步提高非贫困人口的满意度。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在具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高度重视理顺脱贫攻坚工作中的新矛盾,既解决绝对贫困群体的生存问题,又将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与乡村振兴这项长期历史性任务进行有效对接。

  脱贫攻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按照习近平新时代扶贫开发思想,各地在精准扶贫上都下足了功夫,农村和贫困群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贫困群众住上了新房、也有了新业、喝上了安全的饮水、硬化路通到家门口,脱贫攻坚成就值得肯定,但脱贫攻坚是一场持久战,要彻底打赢打好这场硬仗,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需要久久为功、绵绵用力。 

  2020脱贫攻坚工作的调研报告【篇四】

  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在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刻,越是要更加注重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近年来,我市坚持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相融合,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变为扶贫发展优势,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主要经验做法

  我市763个村有扶贫开发任务,2014年初,全市(含寿县,2016年划归淮南市管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84185人,贫困村162个。建档立卡四年来,通过党建与扶贫有机结合,多措并举、多方帮扶,共出列贫困村107个,脱贫124461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7.18%下降至目前的2.42%,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做法如下:

  (一)发挥组织优势,增强领导力。建立领导包乡、单位包村、干部联户制度,强化党建领航扶贫开发责任体系。市级领导干部、市直单位负责人深入帮扶乡(镇)、村,调研指导扶贫工作;市扶贫办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指挥调度、统筹协调、督促考核等日常工作;县区党政主要领导认真抓好扶贫工作落实,做好扶贫对象核准、路径选择、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进度安排等工作,层层压实扶贫责任。

  (二)打造过硬队伍,增强凝聚力。一是2017年4月向全市112个未出列贫困村选派由县处级干部任脱贫攻坚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向50个已出列贫困村及有扶贫开发任务的601个非贫困村派驻由科级干部任队长的扶贫工作队,共派驻驻村扶贫工作队763支,选派人员2280人,全市162个贫困村、4.22万户贫困户实现了市、县、乡、村4级干部联系帮扶全覆盖。二是建立驻村干部学习、考勤、请销假、工作例会和纪律约束等制度,强化对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的管理,建立选派帮扶管理信息系统,实行选派帮扶干部日报制,按照

  “查岗情况半月报”、“工作情况双月报”要求,督促工作队成员沉在村里、扎实工作。三是围绕抓党建促脱贫攻坚这一主题加强培训,累计培训各级领导干部32360人次、村党组织书记1992人次,为每个贫困村都培养了一批能够发挥示范指导作用和带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技术型干部。四是加大专职扶贫人才队伍建设。全市投入近2000万元,为有扶贫任务的763个村选聘专职扶贫专干,作为村级组织后备力量,切实解决

  “专干不专”问题,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扶贫专干专职化全覆盖。

  (三)夯实基层组织基础,增强号召力。一是加大对软弱涣散党组织的整顿力度。每年倒排一批党建弱、经济差、发展慢的后进村,采取

  “一村一策”办法进行整顿。2016年以来,先后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

  105个。二是打造“党建+”扶贫模式。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带动作用,积极探索党建脱贫有机融合新路子。通过

  “村党支部+产业型党小组”“党员致富带头人+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致富带头人聚在产业链上。深化“双培双带”先锋工程,支持农村党员创办领办致富项目,推动党员带头致富、带领致富。全市建成

  “双培双带”示范基地910个,培育“双培双带”示范户

  3607户,7877名党员发挥了“双带”作用,带动1.76万户农户增收。三是发展集体经济。积极开展“盘活村级‘三资’、壮大集体经济”专项行动,规范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自2015年以来,市县两级共投入1.19亿元,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目前,全市年集体经营性收益2万元以上的村达791个,占

  95.4%。

  (四)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增强战斗力。建立扶贫工作日常监督检查机制,市委、市政府与各县区签订年度脱贫攻坚目标责任书,对市、县、乡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走访贫困户提出量化要求,定期抽查走访记录,并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出台《淮南市脱贫攻坚督查巡查工作实施办法》,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暗访,推动全市暗访工作常态化。实行

  “双责任、双考核、双问责”,即考核县区与考核市直部门、帮扶单位同步进行,对市直部门和帮扶单位与县区乡镇同奖同罚,把党建扶贫工作实绩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优表彰、晋升职级的重要标准。建立健全扶贫项目监管体系,对扶贫工程项目的审批、实施、资金使用、验收等各个环节实行严格监管,管好用好扶贫资金,确保扶贫工程质量和项目资金安全。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市通过抓党建促扶贫的实践探索,找准了一条基层党组织服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路子,但在具体实践中,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党建与扶贫契合度不够,影响合力作用发挥。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党建工作与扶贫工作一定程度上存在着

  “两张皮”现象,就扶贫抓扶贫,就党建抓党建,导致资源整合难、机制不顺畅。有的村党组织在宣传扶贫政策、确定扶贫对象、制定扶贫规划、实施扶贫项目、使用扶贫资金、壮大集体经济等方面的组织引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村党组织

  “要做的”与群众“想要的”不能完全统一,导致群众主体作用发挥不明显。

  (二)少数贫困村党组织力量薄弱,引领脱贫攻坚能力不强。

  目前,全市贫困村党组织成员平均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体力精力和思想观念跟不上上级有关工作要求,“双带”能力(“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不强、处理复杂问题能力弱,在对接项目资金、争取政策扶持等方面思路不够开阔,与脱贫攻坚的要求、广大群众的期盼之间仍有一定的差距。个别村

  “两委”班子缺乏凝聚力向心力,说话没人听,办事没人跟,被动应付上级布置的各项工作,致使基层党组织难以在脱贫攻坚中有效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三)部分贫困户主体意识不强,村党组织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不够。

  有些贫困户接受新科技、新思想的能力差,无论是思维方式、生产方式还是生活方式都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村党组织在宣传、动员贫困户脱贫方面措施不多,导致部分贫困户在缺乏自我发展能力的同时还缺乏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一些贫困户自力更生意识薄弱,对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基层干部的结对帮扶认为理所当然,

  “等靠要”、“怕脱贫”、“不想脱贫”思想依然存在。省第三方监测评估时就发现潘集区部分脱贫户在回答家庭收入时,故意降低收入以期继续获得帮扶。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扶贫工作难度,影响了脱贫攻坚进程。

  (四)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扶贫产业竞争力不强。一方面,由于贫困村自身条件的限制和创业能人的缺乏,

  “龙头企业”难以引进,村级集体经济依然薄弱,有的村无资产、无资源、无资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面临的困难多,大部分村集体经济收入也普遍比较少;另一方面,贫困村主导产业培育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由于投入有限,农户分散经营,贫困村富民产业培育规模不大、竞争力不强,农民培训的科技含量和覆盖率还远远不够。近年来,种植业、养殖业、食品加工业等优势产业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壮大,但企业数量少、生产规模小、档次普遍低、自我发展能力弱,企业活力和经济效益不高,贫困群众增收效果不明显。

  三、我市抓党建促脱贫的现实路径

  (一)强化责任落实,实现党建工作与扶贫工作“双推进

  ”。要找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与扶贫开发工作的结合点,把基层党建与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融合在一起,把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重心放在除“贫”根、去“困”

  源上,确保扶贫开发工作做到哪里,基层党组织工作就拓展到哪里,实现党的建设与扶贫开发的“无缝对接”。要建立党政同责,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坚持做到把精准扶贫与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推动、同考核,定责任、定目标、定时限,形成上下联动、各方配合、齐抓共管的扶贫工作大格局。

  (二)优化组织,激发党建扶贫新活力。一是要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党务工作者和党员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服务意识强、服务能力突出的工作队伍,留下一支

  “永远不走的工作队”。二是要推进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搭建服务内容多元、资源有效整合的服务平台,提升基层党组织利用网络宣传政策、汇集民意、服务群众、引导舆论的能力。三是要大力实施

  “双培双带”先锋工程,组织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带头脱贫,大力实施困难党员帮扶行动,从项目、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加大对农村党员的支持力度,引导农村党员增强党的意识、服务意识、宗旨意识,提升其能力素质,鼓励其率先创业发展,示范带动广大群众共同脱贫、共同致富。四是要抓实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鼓励村党组织领办创办各类合作社,将更多的贫困户纳入其中,提高其脱贫致富的本领,增强其自我发展的动力。

  (三)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提高群众参与意识和能力。贫困不仅仅体现为缺吃少穿、收入低下,相当程度上也体现为思想、智力、发展能力的贫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具体来说,一是要强化思想扶贫。引导群众树立自力更生、脱贫光荣的理念和志向,鼓励他们靠自身努力,通过辛勤劳动、发展产业脱贫致富,实现由

  “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二是要强化智力扶贫。一方面要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加强基本文化素质特别是科技知识、市场知识、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自主摆脱贫困的能力,实现由

  “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另一方面要对贫困家庭的子女加大教育资助力度,不让贫困家庭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确保他们应读尽读,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三是要善于学习借鉴外地做法、总结推广本地经验。比如有针对性地宣传推广安庆市潜山县

  “黄铺模式”,以及我市寿县的青峰模式、魏岗模式、张祠模式等,充分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完善正向激励机制,充分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四)推进资产收益扶贫,构建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探索推进资产收益扶贫工作,围绕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贫困户变股东”以及“政府投钱建项目、贫困群众得实惠”的发展思路,创新财政涉农资金供给和使用机制,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扶贫项目,促进资金使用效益提升,探索经营性资产入股收益、生产经营收益、非经营性资产入股收益等不同形式的资产收益扶贫新模式。比如利用市级农业发展项目资金建设村食用菌种植示范基地,将财政投入资金折合成股份,量化分配给贫困户和村集体,实现合作企业租金保底分红和经济效益核算分红,从而让财政资金起到杠杆作用和

  “酵母”效应,增加贫困户财产性收入,拓宽贫困村集体收入来源,发展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

  2020脱贫攻坚工作的调研报告【篇五】

  脱贫攻坚交叉考核已经结束,从考核结果反馈的情况来看,我县的脱贫攻坚工作存在很多问题。4月15日上午县委常委扩大会上,我和陈书记进行分工,我牵头包抓小岭、凤凰、杏坪、红岩寺4个镇。近几天,我深入到小岭、凤凰、杏坪、红岩寺以及窑镇社区等5个片区,通过进村入户、召开座谈、面对面交流等形式,对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移民搬迁情况以及产业发展现状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对贫攻坚进展情况进行了全面了解,在总结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在调研走访中,发现了很多细节性问题,特别是脱贫帮扶过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认真面对,努力解决。总结起来,主要有七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三个精准”不精准。一些达到贫困条件、应该列入贫困户系统的未被列入,而一些非贫困的农户反而被列入贫困行列,群众反响很大,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一些帮扶责任人对贫困户致贫原因找得不准,没有针对贫困户发展实际,制定符合贫困户实际的、长远的产业发展规划,而有发展产业的,没有与贫困群众充分沟通商量,帮扶措施不到位、不具体,形成的产业项目小而散,重点不突出,无法得到群众认可;由于前期工作比较粗放,一些贫困户没有达标就被退出,有的刚过贫困线也被退出,还有的贫困户程序上不完善也被“清理”出系统,“假脱贫”“被脱贫”和“数字脱贫”的现象大量存在。

  二是群众想贫不想富。部分贫困户将享受脱贫攻坚这一项扶民惠民政策,当成了一种理所当然、坐享其成的谋生手段,政府长期的包办代替,养成了他们严重的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甚至很多群众把贫困户当成了一种福利,一种荣耀,以能成为贫困户为荣、为本事,都不愿公开自己的真实收入,瞒报、谎报,不想摘帽、不愿脱贫,贫困户之间也存在攀比失衡心理,生怕自己脱贫之后吃亏,想方设法不脱贫。

  三是干部出工不出力。一些帮扶干部走访贫困户不经常,没有坚持每月走访帮扶。一些帮扶干部能够按时出工,但遇到矛盾不先想解决办法,而是强调困难、上交矛盾,工作责任心不强,帮扶不积极主动。部分村“第一书记”抓党建促脱贫责任未履行,只是“挂名”,形同虚设,上级检查了来转一转,出勤不出力,没有真正发挥“领头雁”的作用。

  四是工作队驻村不住村。部分驻村工作队及帮扶干部身子沉不下去、工作敷衍了事,存在浮躁、虚假、懒惰、扯皮等表现和纸上谈兵、得过且过、袖手旁观等不良倾向,来到村上只是做做样子,履行程序,导致了基础性工作严重缺失。比如一些帮扶干部的脱贫纪实手册填写不规范,部分贫困户家庭收入没有填写,家庭人员等基本信息变动的没有更新,个别帮扶责任人的二维码至今未上墙,甚至还有帮扶干部调动后,存在个别贫困户无人帮扶的问题。

  五是部门职能不发挥。脱贫攻坚是当前各级各部门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一些帮扶部门没有从头等大事、第一民生的高度来认识脱贫攻坚工作,没有结合部门特长对贫困群众开展帮扶,比如技能培训力度不大、医疗救助不尽全面、产业带动不够清晰,特别是金融机构,行业自行设置的贷款条款多,放贷受限,放贷积极性不高,造成在产业发展资金上收到严重制约。

  六是镇村责任不落实。有的镇办等靠要思想严重,讲脱贫就要钱,没钱就不扶持。个别村(社区)认为脱贫是政府的事,对脱贫攻坚工作的热情不高,没有发展思路。部分村两委班子主体责任履行不到位,战斗力不强,依赖思想严重,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不足,对脱贫工作无思路、无办法。

  七是产业带动不明显。“三带一创”精准扶贫模式落实力度不大,企业、合作社、能人大户带动贫困户效果不明显,个别组织或合作社将产业资金直接发放给贫困户,没有真正发挥资金优势,造成了资源浪费。

  二、原因分析

  一是认识不足。一些贫困群众对脱贫攻坚这项工作认识不足,主观能动性不强,扮演着应付上级检查的角色,总认为自己多年来想尽办法都没有脱贫,政府这三五年时间就能让我脱贫,简直是天方夜谭。因此一些贫困群众自身也是在走过场、重应付,甚至是抱着一种看“笑话”的心态对待,私底下依然是我行我素,自我发展意识越来越差;一些帮扶干部在思想上不能正确的对待脱贫攻坚这项工作,认为上门帮扶就是填表记手册、照相做记录,只要做好了这些基础性的工作,就是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

  二是“扶智”空白。在智力扶贫方面,还存在着严重的缺失,有些部门即使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也只是浮在表面,没有深入,效果不明显,一方面由于培训内容老套,导致贫困户兴趣降低,另一方面培训知识不够专、精,对提高就业、实现脱贫帮助不够大,加上大部分贫困户本身学习兴趣不大,知识层面过低,对培训知识的接受和消化有难度。

  三是派人不硬。一些帮扶单位由于对脱贫攻坚工作不够重视,在选派驻村工作人员时,将平时不想干工作、也不会干工作的干部派驻进村,还有的将临近退休或常年有病的干部派驻进村,应付充数。这些干部驻村后,不知道从何干起,不知道重点在哪,也不愿意干,形成了有人无功的“空架子”。

  四是追责缺位。从国家交叉检查、第三方评估、考核点评、各级领导暗访和我们县上自查情况看,存在问题非常突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追责缺位,总认为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没有严格执行责任追究机制,出现了一大批“慢作为、不作为”现象。

  三、对策建议

  精准扶贫必须坚持扶真贫、真扶贫,不断拓展内涵和层次,实现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实质性转变。归结起来,我认为主要做好五个方面工作。

  一是精准识别对象。本着“不漏掉一户、不虚报一人”的原则,以“六清五落实”的精准要求,采取入户调查、走访群众、大会评议、公开公示、交叉复核等办法,精准识别贫困非贫困。必须抓住真实识别贫困、规范建档立卡、实施动态管理、推行挂图作业四个关键环节,建立“户有卡、村有册、乡镇有簿、县有档”的动态数据库,从根本上避免普惠政策代替特惠政策、区域政策代替到户政策的现象,提高扶贫效果。

  二是扶持主导产业。着力解决贫困户造血不足的问题,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深入分析贫困村和贫困户的致贫原因,逐一制定扶持菜单,推进产业扶贫,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扶投公司要充分发挥好市场主体作用,通过控股、参股,在每镇办扶持发展一个镇办企业。各帮扶部门要在包抓村扶持一个集体经济实体。各部门要发挥好行业扶贫作用,抓好基础设施、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搬迁扶贫等措施,使建档立卡工作与各项扶贫政策相衔接,扶贫措施与贫困现状相对应,确保帮扶到最需要帮扶的群众、帮扶到群众最需要扶持的地方。

  三是强化政策宣讲。坚持立体化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脱贫攻坚工作的重大意义、相关政策及主要措施。在县电视台开辟“脱贫攻坚集结号”专栏,每周播放“脱贫攻坚在行动”节目3期,开设“柞水脱贫攻坚微前沿”微信公众号,开展“脱贫攻坚最美人”评选活动。广泛采取扶贫脱贫政策培训、考察学习、典型引导等方式,激发贫困群众脱贫攻坚的热情、干劲和主动性,教育引导贫困群众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勤劳致富。

  四是加强日常督查。扎实开展“抓党建、转作风、促脱贫”专项整治活动,实行县委常委带队检查脱贫攻坚工作机制,采取暗访督查、突击检查等方式,对脱贫攻坚工作开展常态化督促检查,层层传导压力,强化责任担当。

  五是严格执行奖罚。采取“周检查、月通报、季观摩、年总评”和“一票否决”的办法,倒逼各级各部门把脱贫攻坚抓实抓细抓到位。在季度考核观摩中,对排名首位、末位的镇办,排名前三位、后三位的驻村工作队,分别授予流动红旗、给予黄牌警告。同时,对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重奖重用;对工作不力、造成恶劣影响的,在电视、报刊曝光通报。

推荐访问:脱贫 攻坚 合集 脱贫攻坚工作总结范本合集 2022脱贫攻坚工作的总结范文5篇精选 2022脱贫攻坚工作的总结范文5篇精选题目